還記得去年底介紹過的「我的知識探索繪本」系列嗎?繼《進入身體裡面的世界》與《當身體遇見外面的世界》後,今年這系列科普點讀童書,又推出了兩本精彩新書:《其實我們以前都一樣》、《雖然我們現在不一樣》。
這兩本橫跨地球科學、生物、歷史、人類學的科普童書,跨領域的編輯視角在童書中相當少見。透過Q&A問答、趣味圖示、翻頁設計和近1000個生動的點讀音檔 ,解釋為什麼我們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曾經都是一家人,經過漫長的演化發展,終於變成我們現在生活的模樣,
第二輯的主題乍看下有點硬,但內容比我想像的更有趣易懂。四年級的寶哥一收到新書,就迫不及待花了兩個晚上啃完,興奮向我報告「我學到超多好玩的知識,都是我原本就想知道的耶!」一年級的阿梅剛學會注音拼音,自行閱讀科普題材還有些吃力,但在點讀筆的幫忙下,也聽得津津有味。
兩本書的書名合在一起,想要傳達的概念是「雖然我們的外表不相同,但都是有相同起源的一家人」。將兩書的封面左右擺在一起,會發現圖畫剛好可以對得上,是西班牙知名童書出版社Combel 幽默的小巧思。
《其實我們以前都一樣》分為三大單元,主要為了解答:宇宙是怎麼來的?地球最早的生命是?人類是怎麼來的?
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,我們不能在古代的地球上生存,因為當時的氧氣非常稀薄;世界各地都有恐龍化石,是因為恐龍生活的年代,所有的大陸都是連在一起的;人類最早的祖先是嬌小的南方古猿 Lucy,身高只有110公分左右。
《雖然我們現在不一樣》則分為四大單元,進一步探究從原始社會到科技進步的現代生活,過程中經歷那些重大改變:太陽對地球的影響?為什麼我們長得不一樣?我們的祖先怎麼生活?我們的祖先怎麼改善生活?
讀完這本書才知道,人類祖先的膚色是因居住環境的陽光照射量而改變,住在非洲赤道附近的人們膚色深,是為了避免紫外線傷害;人類進入農耕社會後,才開始受香港腳、腰痠背痛和蛀牙所苦(原來這些都是文明病!);馬鈴薯一開始出現在歐洲時,根本沒人願意吃,是普魯士國王命令士兵鎮守馬鈴薯田,才引發人民的好奇心,把馬鈴薯偷挖回家自己種,才讓馬鈴薯變成歐洲人的主食;工業革命時代的汽車,還不如馬兒跑得快!
這兩本書我會推薦給幼兒園大班到小學的孩子,豐富的內容甚至能當中小學生的地球科學/生物課的課外補充讀物,使用年限超長,大人閱讀也能學到不少有趣的新知。
就算家中的童書櫃已有許多與宇宙、地球、生物演化、人類文明相關的藏書,我仍覺得「我的知識探索繪本」系列這兩本新書非常值得入手。科普書最大的優點,就是主題重複也不浪費,因為每本書都會用不同角度和深度探索同一議題,觸類旁通更能加深對該主題的理解,還能反覆翻閱。有些書當下孩子可能沒興趣或太艱深,過一兩年理解力提升,回頭翻閱就忽然懂了。
前一陣子跟寶哥梅弟和阿公(也就是我爸)一起散步賞月,阿梅忽然問起月亮上的坑洞陰影,我立刻現學現賣:「你知道嗎,月亮背面的坑洞其實更多,但我們站在地球上永遠看不到背面,只能送衛星去拍照。因為月球的公轉和自轉週期和方向一樣,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,才自轉了一圈,地球人只能看到月亮的正面!」
阿公聽到從小就是理科白癡的女兒竟然在四十四歲高齡長智慧,既驚訝又欣慰。我翹起下巴說沒什麼啦,都是最近陪小孩看科普童書學的。
有些孩子不是不開竅,只是要等比較久嘛。